PRODUCTS CENTER
一般在試驗上常用的屈服標準有三種:比例極限,應力-應變曲線上符合線性關系的zui高應力,上常采用σp表示,超過σp時即認為材料開始屈服;彈性極限,試樣加載后再卸載,以不出現殘留的*變形為標準,材料能夠*彈性恢復的zui高應力。上通常以σel表示。應力超過σel時即認為材料開始屈服;屈服強度,以規定發生一定的殘留變形為標準,如通常以0.2%殘留變形的應力作為屈服強度,符號為σ0.2或σys。
影響屈服強度的內在因素有:結合鍵、組織、結構、原子本性。例如在試驗過程中將金屬的屈服強度與陶瓷、高分子材料比較可看出結合鍵的影響是根本性的。從組織結構的影響來看,可以有四種強化機制影響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,這就是:固溶強化、形變強化、沉淀強化和彌散強化、晶界和亞晶強化。沉淀強化和細晶強化是工業合金中提高材料屈服強度的zui常用的手段。在這幾種強化機制中,前三種機制在提高材料強度的同時,也降低了塑性,只有細化晶粒和亞晶,既能提高強度又能增加塑性。
影響屈服強度的外在因素有:溫度、應變速率、應力狀態。隨著溫度的降低與應變速率的增高,材料的屈服強度升高,尤其是體心立方金屬對溫度和應變速率特別敏感,這導致了鋼的低溫脆化。應力狀態的影響也很重要。雖然屈服強度是反映材料的內在性能的一個本質指標,但應力狀態不同,屈服強度值也不同。我們通常所說的材料的屈服強度一般是指在單向拉伸時的屈服強度。